甘征文 | 汨罗江畔谒诗宗
2022-03-30 14:50:0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云梦周刊 | 编辑:张咪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7919

汨罗江畔谒诗宗

甘征文

六十年代初,作为一个农民业余文学爱好者,有幸赴京去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青年文学盛会。列车从长沙出发,一路风驰电掣,当车行至汨罗江畔时,车上的播音器里响起清脆甜美的声音:“旅客们请注意,前面就是汨罗江了!”喧嚣的车厢立时安静,人们不约而同地撩起墨绿色的窗帘,推开窗子,朝那水天一色的汨罗江投去神圣的一瞥。那一瞬间,我眼前仿佛看到了屈原行吟泽畔的飘逸身影,耳边陡然响起黄钟大吕般的诗句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

我们的领队是湖南省文联秘书长韩罕明先生,一位老作家。他告诉我们这些文学青年,两千多年前,汨罗江因与屈原结缘而名动天下。汨罗,作为屈原晚年居住、创作、投江之地,有屈子祠和屈原墓。为了追思屈子,缅怀先贤,古往今来前往汨罗江畔朝圣者络绎不绝,在此留下不少的激扬文字和灿烂诗篇。

七十年代,我成为汨罗县一名专业文艺工作者,多次去汨罗江畔瞻仰屈子祠,拜谒屈子墓,收集了不少有关屈原当年在汨罗江畔留下的故事和传说。因为工作关系,多年来,陪同过不少当代文化名人去汨罗江畔朝圣。

八十年代初,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、杜鹏程到汨罗后,我陪同两位去拜谒屈子祠。那是一个草长莺飞、百花争艳的季节,汨罗江上春潮滚滚,整个河流从东往西浩浩荡荡。姚老望着满江河水,奇怪地发问:“从来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,为何汨罗江水向西流呢?”我告之:“这汨罗江之水,是从东方日出之处流出来的,故而向西。”姚老立时省悟:“哦!难怪得这个‘汨’字,水自日边来,好!独特!”我们乘大肚渡船过了河,来到对岸,上了河堤,跨过濯缨桥来到玉笥山下。这儿古树参天,浓荫遮地,山花在春风中点头,杜鹃在丛林中含笑。两位连称好地方!沿着石梯登上山丘,屈子祠便展现在眼前,古朴的门楼上呈现“屈子祠”三个大字。工作人员告诉两位,屈子祠最早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,几千年沧海桑田,古祠已不复存在,而今这座系清乾隆十九年间重建,历经数百年风雨而香火不绝。姚老连声夸赞汨罗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做得甚好。

瞻仰屈子祠后,我引两位步行数里来到汨罗山屈原墓地。这儿是一片大山丘,四处芳草萋萋,山花烂漫,一座大墓巍然屹立,两米来高的石碑上刻着“楚三闾大夫屈原之墓”。两位从山坡上摘起一束山花,虔诚地献于墓碑之前,跪拜一番后,便在山坡的草地上坐下休憩。姚老望着附近为数不少的几个大坟丘,问我这是怎么回事,我告诉两位:据说,当年人们从汨罗江中打捞上屈原的遗体时,因一边脑袋被鱼所咬,他女儿女嬃便用金子打了半个金头镶上,然后下葬。怕人盗墓,便与当地人一起挖土筑起十二座疑塚,取土处成了一口池塘,一夜之间池塘内注满清水,开满荷花,这池塘仍在,人称楚塘。听到这儿,两位拍手连称:“好一个美丽的传说!”见两位意兴甚浓,我又讲起屈原当年在山丘上“夜读《离骚》千鬼哭”的故事,两老听后神情肃然,禁不住腾地站了起来,重新整了整衣冠,再次朝屈原墓前俯身大拜,口中同声连呼:“屈夫子,其诗其文感天地,泣鬼神,真是伟大啊!”归来时,我笑言:“小时候,我读过《保卫延安》,近年来又读过《李自成》,也是经典呀!”两位老先生赶紧摆手,庄严地说:“屈原作品中的思想性、神奇性、浪漫性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在诗宗面前,我辈相差何止千里万里,实乃小巫见大巫也。”

时隔不久,汨罗江畔又迎来了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先生。冯先生拜谒屈子词后,详细地询问:“屈原当年居于何处?”我便将先生领至玉笥山下的江边,告诉先生:“这儿叫楚堤,对岸就是古罗子国的遗址,至今仍可觅寻旧迹。堤这边空旷处叫南阳里,是当年楚人所居之地,也是屈原当年生活和写作的所在。”冯老先生点了点头,抬头仰望前面那座“骚坛”的山丘,转眼凝视濯缨桥下的潺潺流水,沉思了好一阵,抬起头来感叹地说:“当年太史公从历史的长河中,用文字打捞出鲜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,在历朝历代引起不同反响。在1953年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又获得世界文化名人称号。研究屈原已经成为国内外一门显学,可见屈原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已成共识,屈原不仅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。”接着,他兴奋告诉我,前不久,他从湖北考古挖掘中的一座楚墓里,发现几件刻有《离骚》的竹简,引起他对屈学更大的兴趣,从而打算将自己的《红楼梦》研究转向屈学。老先生的一番话语使我很受启发,感悟良多。我想,我虽才疏学浅,无法研究屈学,我可以创作出一部有关伟大爱国诗人在汨罗生活的文艺作品呀。

两年之后,我怀着满腔激情创作了大型历史故事剧《屈原在汨罗江畔》,由县剧团组织强大的阵容排练上演。中国戏剧界泰斗、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得知后,偕夫人——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专程到汨罗观看。时值盛夏,当晚在没有空调、电扇的剧场里,曹老不顾高温,汗流浃背却极有兴致地将全剧看完。

次日,骄阳似火,曹老和夫人冒着酷暑,在我的陪同下来到屈子祠虔诚拜谒了一番。在内厅坐下休息时,曹老告诉我,来汨罗江畔拜谒屈子是他多年来的夙愿,瞻仰屈子祠后,对自己灵魂又是一番洗礼。在谈到昨晚看《屈原在汨罗江畔》一剧时,他说:“历史上写屈原的剧本不少,但留下的不多,只有解放前,郭沫若先生写的话剧《屈原》。郭老的话剧在抗日战争中唤起国人的爱国热情,激励了很多爱国人士投入抗战。而这次看到你创作的《屈原在汨罗江畔》,则是从平民视角写的,没有写宫廷中的斗争,而是写屈原放逐后与老百姓的关系,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屈原,给人一种新的艺术享受。希望继续精心打磨,不断完善,更好地展现屈原身上那种爱国忧民的家国情怀。”曹老的话语使我很受鼓舞,为往后修改《屈》剧指明了方向。当谈到汨罗是端午源头、龙舟故里时,曹老说:“端午节,以前又称诗人节,为一个诗人定一个节日,每年划龙舟、抛粽子来祭祀一位爱国诗人,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。如何继承屈子的爱国精神,弘扬屈子文化,是我们文化人的一份职责。”

当他听我谈及,最近汨罗几位有识之士,正在筹建屈原碑林,曹老立刻称赞:“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盛事!”几年后,在得到全国书法名家的支持下,在屈子祠旁建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的屈原碑林。举办方将征集的书法作品编成一集,待将付梓,最后考虑由哪一位文化名人为该书作序为最好?经反复考虑,主持此事的曾维纲先生,便想到了曹禺与汨罗的那一段情缘,曾老先生便将这个任务交给我,要我去找时任全国文联主席的曹老。我便写了一封恳切的信,托当时省文联秘书长姜友石先生带去北京。曹老年事已高,正在北京医院治病,卧床休息,当看到我的信后,便勾起了对屈子的满腔情怀,立刻扶病而起,欣然命笔……

1990年的一个冬日,我接到湖南省作协通知,陪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去汨罗江畔瞻仰屈子祠。诗人早就写过一句名言:“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!”余老先生和著名诗歌评论家李元洛先生来到玉笥山下,一下车便虔诚地将一捧鲜花敬献在屈子牌位前,行三拜九叩大礼。接着,两位又认真参观屈子祠四个展厅。出了祠门,我陪他们两位来到独醒亭中,眺望汨罗江。这时,一阵西北风刮了过来,吹乱了老人头上的白发,我急忙上前搀扶老人,余光中先生随口连呼“悲回风!悲回风!”返身去祠内铺开宣纸提笔写下“烈士的终站,就是诗人的起点!昔日你问天,今日我问河,而河不答,只悲风吹来水面,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。”诗人在离去时,凝视厅中那座屈子雕像久久沉默不语。李元洛先生告诉我,余光中先生这次是应湖南师大邀请来讲学的,而先生一下飞机,立刻提出先到汨罗拜谒屈原。

余光中先生离开不到半年,著名作家、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将要离任,赴京定居前,特来汨罗,要我陪着他再一次来到屈子祠拜谒。康老祖籍是汨罗江畔新市人,作为汨罗江畔的游子,他对屈子有着更深一层感情,且对汨罗的人文历史有着深层次的了解。当我们在屈子碑林休息时,他告诉我,当年从北方调到湖南工作后,他第一件事就是拜谒屈子祠。他说,伟人毛泽东生前曾经多次论及屈原,他记得有一次毛泽东这么说:“屈原不做官了,来到老百姓中间,所以写出伟大的诗篇。”康老认为屈原当年遭到再次流放,离开郢都后,为什么选择了在汨罗江畔安身,是有其缘由的。因为汨罗江畔本属罗子国故地,在现屈原农场有一处叫琴棋望的地方便是古罗子国的都城,被楚国兼并后变为罗地,早在楚文王时期,楚王的后代便在罗地繁衍生息。屈原本是楚王室后人,他在流放时,一路南行,最后其所以选择在汨罗江畔安身,也是归宗认故之举。因为在这里有他的亲人,罗地人对屈原也十分亲近,使他能安下身心从事写作,加之汨罗江两岸山清水秀,能激发诗人的神思、灵感及家国情怀。当年虽是蛮荒之地,但文风颇胜,其巫歌、巫舞、楚声、楚韵,皆可入诗。他将人、神、天、地融为一体,这些从《九歌》《山鬼》中可以看出楚风楚俗对屈原写作的影响。康老这一番话语,使我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刻内涵。夕阳西下,迎风站在屈子祠前,康老环顾四周田垄里起伏的一片金黄色稻浪,深有感慨地说:“新中国成立以来,汨罗和全国各地一样,工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,屈原当年希望的‘美政’,而今在中华大地实现了。”返回住处,康老提笔写下“四瞻屈子祠,重游弼时居,寻得毛家祖,丰饶不尽诗。”我记得康老1989年他到汨罗观看世界龙舟赛时,在屈子祠内题过一首诗:“曾经屈子行吟,更有弼时丹心,文人山水无价,传统应当高擎。”

八十年代末,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到汨罗江畔寻根问祖,特地拜谒屈子祠。在展室,当年的话剧《屈原》剧照,引起她的特别关注,因她曾在剧中饰演南后一角。她久久伫立在那儿,思绪立刻飞驰到当年舞台上的情景……她轻声地说:“当年为了抗日需要,为了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,我们不分昼夜将《屈原》一剧搬上舞台,在山城引起一时轰动。一晃几十年过去,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,抚今思昔,倍感欣慰……”随即,她提笔写下:“汨罗传世推屈原,史册精神爱当先。”

多年来我陪同来汨罗江畔朝圣的还有著名作家杨沫、邓友梅、蒋子龙、刘绍棠、林斤澜,著名诗人张永枚、牛汉、戈壁舟等。

汨罗,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,实现了经济、文化的大发展。修缮一新的屈子祠、庄严肃穆的屈原碑林、宏伟神圣的屈子书院、多姿多彩的屈原文化园,齐向游人开放。作为屈原晚年生活、写作、投江之地,留下了许多屈子遗迹和众多传说。那每年古祠的盛大祭祀和汨罗江畔一年一度端午锣鼓、热烈欢腾的龙舟竞渡,无不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。随着屈子文化品牌的更加响亮,我们相信,全国乃至全球,到此朝圣的文化名人及各界人士将会越来越多……

责编:张咪

来源:云梦周刊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专题
精选
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